鄉間遺珍躍鯉橋 半輪明月臥麻溪

 

躍鯉橋屬于典型的單孔磚石拱橋,建于1891年(清光緒十七年)。

  橋身兩面皆鑲嵌有楷書石匾。

  橋面密鋪著五十余塊白麻石條。

  麻溪躍鯉說孝子,石橋臥波舟自橫。

  近日,記者走訪惠陽區永湖鎮元嶺村,在蠟埔村民小組麻溪河故道上,偶遇一座清代石拱橋——躍鯉橋。

  躍鯉橋屬于典型的單孔磚石拱橋,建于清光緒十七年(1891),據《中國文物地圖集·廣東分冊》記載,躍鯉橋橋長18米、寬2米、高8米,拱跨約14米,其拱跨在惠州范圍內僅次于博羅縣觀音閣鎮南坑村的通濟橋。

  躍鯉橋凝固著高超的建筑工藝和輕盈優美的線條。整座橋用麻石砌成,橋面密鋪著五十余塊白麻石條,厚度僅38厘米,其跨度也較大,遠遠望去,躍鯉橋半圓形橋拱的影子倒臥在麻溪水面上,兩個半圓合起來如一輪圓月躍出水面。

  兩面橋身皆鑲嵌有楷書石匾,一面陰刻“躍鯉橋,光緒辛卯年三月”,一面陰刻“躍鯉橋,江逢辰題”。

  江逢辰為惠州清末名士,于清光緒十八年(1892)中進士,官戶部主事,工詩文詞,書學北魏,尤工篆、隸,善畫山水、花卉,“一自坡公謫南海,天下不敢小惠州”便出自他之口,其侍母至孝,有“江孝子”之美譽。江逢辰的“躍鯉橋”手書題刻,其所獨有的魏碑風格糅合了康有為和鄧承修的筆法,形成方圓并用的獨特風格,為石橋增色。

  橫跨麻溪河的躍鯉橋,南北走向,原為永湖至三棟、惠州的必經通道。對躍鯉橋這條南北通道,三棟、永湖一帶有民諺“扶墻扶壁過高橋”謂其險峻,過橋要像扶著墻壁走路一樣小心。

  躍鯉橋歷經百年風雨洗涮、洪水沖擊而屹立不倒。橋面原建有石欄桿,東西橋頭還有避雨亭和被稱為“橋伯公”的石人像?箲鸨l后,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向惠州進犯,從永湖經過躍鯉橋時,不少摩托車和山炮等輜重軍械被石橋欄桿和石人像卡毀。日軍大為惱怒,拆除橋的欄桿和石人像。

  20世紀60年代元嶺大橋公路橋建成使用,躍鯉橋開始荒廢鄉間,橋上長滿雜草,“躍鯉橋”石匾被雜草遮掩,一度無人問津。前些年,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和考古愛好者在鄉間雜草間發現躍鯉橋及其題刻,認為古橋對研究古建筑工藝具有重要價值,因而引起廣泛關注。據悉,這是惠陽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清代石拱橋,已列入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。

  今天,躍鯉橋成為躍鯉橋釣魚場的一部分,竹林掩映,風景優美,到此釣魚休閑的市民,靜候魚上鉤之際,靜美無言,不知道是人在欣賞古橋,還是古橋在歡迎訪客。

  躍鯉橋鐫刻著名士獨樹一幟的書法,也銘記著鄉紳熱心故里的善舉,這樣的鄉間遺珍,引人入勝,令人神往。

  文/惠報全媒體記者侯縣軍

  圖/惠報全媒體記者周楠

編輯:李影君
丝袜美腿高跟免费AV在线,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最新,一级理论性理论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