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傳統古村“皇思揚”:巍巍屹立五百年 現有精美民宿入駐

  原標題:

  鐘靈毓秀之地,人文薈萃之鄉,皇思揚古圍村巍巍屹立五百年

  古跡古建人文雋永 崇文尚武澤被一方

  西枝江畔、古驛道邊,巍巍屹立著一座傳統古村名曰“皇思揚”。作為惠州乃至廣東久負盛名的傳統村落之一,皇思揚古圍村坐落于惠州市惠東縣多祝鎮,村落始建于明朝,至清朝中期形成規模,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。

  從鱗次櫛比的古建民居,到崇文尚武的家風祖訓,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這座古村獨特的人文魅力。時移世易,皇思揚古圍村歷經數百年時光,早已繁華散盡,但城內仍保留著眾多古跡古建和雋永的人文印記——2008年,皇思揚古圍村入選“廣東省傳統村落”,2014年入列“中國傳統村落”名錄。

  據考,皇思揚古圍村按照“設治防御”的體系而建,建筑設計、格局規劃均頗有講究。鼎盛時期,村內上百座建筑民居緊湊相連,居住人口最多可達數千人;仕紦P崇文重教,文武兼尚,數百年來人才輩出,科甲聯第。其中,皇思揚子弟蕭鳳來武官入仕,其戰功赫赫的傳奇經歷至今仍為后世津津樂道。

  日前記者走訪發現,皇思揚古建筑群規模之大、數量之多堪稱宏偉;房前屋后巷道相連、縱橫交錯;圣旨牌坊、武魁樓、龍光書室等特色古跡古建串珠成鏈,共同見證皇思揚悠悠歷史。本期惠州文脈深入走訪皇思揚古圍村,追溯百年古村背后的歷史故事,探討古村落活化利用之路。


俯瞰之下,皇思揚古圍村規模宏偉 惠東縣委宣傳部供圖

  古村遺韻

  建于清朝的“圣旨牌坊”是鼎盛象征

  俯瞰之下,皇思揚古圍村北臨西枝江,南近古驛道,占地20多萬平方米。逾百座古建民居分布其間,由鵝卵石鋪設而成的古道穿村而過,與四通八達的巷道相連互通,也串起了古圍村長達五百年的輝煌與滄桑。

  日前,記者再一次踏上游覽皇思揚古圍村的路程。沿著356省道東行,駛入通往惠東多祝圩鎮的分岔路,很快便抵達皇思揚。從圩鎮方向步行拐入蜿蜒的村道,路過幾座傳統民居,記者來到一通石橋上,兩側是形狀不規則的池塘,渠水流暢,不聞水聲,一派嶺南古民居的韻味!盎仕紦P里池塘、水井多著呢!”當地村民說。

  從石橋走過,一面高聳的牌坊躍入眼簾,上書“介壽詒謀”四個楷書大字——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圣旨牌坊。根據牌坊一側石碑上文字記載,牌坊建于清朝,通面闊7.22、通高8.52米,是嘉慶皇帝為表彰清代武進士蕭鳳來屢立戰功,又值其父母均登八十大壽,且五世同堂,所恩準建造?梢哉f,圣旨牌坊是皇思揚古圍村鼎盛一時的象征。

  進入古村中,古樸莊重的古建民居隨處可見,古巷道縱橫交錯、曲折迂回,不熟悉道路的外人,很容易在巷道間迷失方向。記者走訪發現,房前屋后的巷道看似凌亂,實則設計布局精巧,很多看似通往“死胡同”的小道,往往“曲徑通幽”,拐角處藏著驚喜。

  從蜿蜒交錯的鵝卵石巷道竄出,一行人無意間來到了一片空地前,頗有豁然開朗之感。只見空地已爬滿野草,地面石磚仍依稀可辨。抬頭一看,竟是武魁樓。屋內雕梁畫棟、飛檐朱窗,彰顯出屋主雅愛翰墨的情懷志趣。

  據記載,武魁樓又名“官廳”,由蕭氏六世祖志君公于乾隆年間主持完建,后因蕭鳳來考取功名而得名。武魁樓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,呈三進院落四合院式七開間布。第一進為山門,用于接見普通百姓;第二進是主廳,是辦案議事之處;第三進是后廳,作接見官宦貴賓之用。此外,若村中有人考中舉人、進士,也會在這里設宴慶祝。

  記者留意到,武魁樓中的山門、主廳和后廳兩旁均置十多間廂房,各廂房的布局和裝飾區別較大。詢問得知,其建筑布局、裝飾設計均有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依據,呈現出明顯的尊卑、長幼、男女、主仆之分。

  “古村規模之大、建筑之多,讓人驚嘆!蓖杏斡[皇思揚的周先生表示,雖然他從小在惠東長大,皇思揚古圍村的盛名也略有耳聞,但卻沒有前來參觀過。此番游覽,著實讓他對家鄉的文化遺存心生自豪。

  隨著走訪深入,皇思揚古圍村的客家圍屋建筑格局逐漸凸顯,部分古建筑還保留著舊時作為書院、練武場、花園的痕跡;殘舊卻不失精致的木雕、石雕、壁畫隨處可見。置身其中,古老的村寨生活氣息從遙遠的歷史深處飄來。

  事實上,皇思揚古圍村里能叫得上名號的古跡古建,除了圣旨牌坊、武魁樓,還有龍光書室、翰林第、大興門、協天宮等。全村100多座古建民居,共同構成了古圍村的宏偉規模。不過,皇思揚古圍村的盛名不僅僅在于古建筑群的規模,更在于其背后的歷史人文印記。


圣旨牌坊是皇思揚古圍村鼎盛一時的象征

  歷史溯源

  古村格局按“設治防御”體系而建

  回溯歷史,皇思揚古圍村始建于明朝,于清朝中期形成規模。綜合《惠州府志》《歸善縣志》等史籍資料考之,明朝時期,蕭、楊、許、鄭等姓族人從閩南地區遷入皇思揚所在地,各族各姓自此開基奮斗,經過數百年繁衍生息、篳路藍縷、悉心經營,各姓各族逐漸聚族成寨,開啟皇思揚古圍村的數百年榮光。

  皇思揚古圍村在建筑設計、格局規劃上頗有講究,從房系、姓氏劃分,到天文、地理因素,村里的一磚一瓦、一水一橋皆可找到古人智慧的痕跡。

  為加強村內防御功能,村人修筑起了堅固的圍墻和城門。整體來看,古圍村的建筑格局按“設治防御”體系而建:四周以房屋為屏,以屋連屋、墻連墻的形式將村落圍蔽,村內上百座建筑民居緊湊相連,居住人口最多可達數千人,堪稱“大圍村”。

  古村城郭分外城和內城,外城由東、西、南、北門和圍墻連結民居組成,民間房屋的外墻往往不設窗而布槍眼;內城由四姓民居分別筑墻圍成,再以鵝卵石鋪道連接成一座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四合院。

  不少人在游覽過程中產生疑惑,為何古圍村中池塘、水渠如此之多?渠水流暢,不聞水聲——這背后其實是皇思揚開基先祖為解決村中排水問題而設計的體系。據介紹,村中通過縱橫交錯的明溝暗渠收集雨水、污水,將其導入大大小小十多口池塘,繼而排入沿村小瀝,最終匯入西枝江。古人以水為財,這種融合實用功能和風水講究的排水系統設計,在數百年前可謂頗具前瞻性。

  清朝時期,皇思揚逐漸進入發展鼎盛期,這與村中的“大人物”蕭鳳來息息相關。乾隆年間,蕭鳳來考中武進士,入仕后官居二品,戰功卓著。據當地村民介紹,蕭鳳來為官清正、好善樂施,深受同僚和百姓的敬重。隨著蕭鳳來入仕,皇思揚也進入了大興土木時期。

  據考證,隨著蕭氏家族和村中各宗族發跡興盛,村中進士第、翰林第、大夫第、都尉第等大批宅第、建筑相繼建成;大學堂、龍光書院、登云書室、關西學堂、養正山房等讀書育人的書塾書室先后涌現;協天宮、關爺廟、北帝廟、觀音廟等一批寺廟及大小家祠也應運而成……這些古跡古建背后,流傳著引人入勝的人文佳話。


龍光書室由蕭鳳來主持修建

  崇文重教

  龍光書室“石筆”矗立,文武兼尚澤被鄉里

  清代以來,西枝江畔的客家宗族逐漸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人文傳統,平山、增光、多祝等地相繼出現蔡氏、鄧氏等書香望族,書塾蒙館更是遍布山村鄉野。

  文要“濟蒼生”,武可“安社稷”。在重文興教的社會風氣下,皇思揚古圍村文武兼尚、人才輩出,被譽為“鐘靈毓秀之地”。據記載,蕭鳳來雖為武官,但十分雅愛翰墨。入仕后,他鼓勵村人設私塾、辦書齋、興學堂,悉心培養本族及鄉鄰子弟,皇思揚古圍村中的書室一度多達十多間。其中至今仍為后世津津樂道的龍光書室,正是蕭鳳來主持修建。

  耐人尋味的是,在距離皇思揚古圍村不遠的鳳光村,有一座書室名為“鳳來書室”,其建造者是清朝進士呂龍光。肖鳳來和呂龍光同朝為官又是同鄉,二人交誼深厚且都十分重視教育,遂各在家鄉建一個以對方名字命名的書塾,以互相勉勵村人族裔習修文武,成就了一段“龍鳳呈祥”的佳話。

  時至今日,皇思揚古圍村中仍有多座書室舊址保存完好,包括龍光書室、關西學堂、養山正房等。從圣旨牌坊穿過,往左側前行便來到龍光書室!笆w廻,文選樓高”——正門兩側可見一對黑字紅底對聯。書室內院落一角豎立著一座約三米高的石柱,正面似筆,反面如矛,宣揚皇思揚“崇文尚武” 的教育理念,被當地村民稱為“石筆”。

  龍光書室門外的空地上,立著多對造型古樸的功名旗桿夾,十分引人注目。據考證,古代村落宗族有人考取功名,就會立起功名旗桿,并在其上標注年號科名,以策勵族裔后世讀書進仕。龍光書室前的功名旗桿夾數量眾多,見證了皇思揚古圍村崇文重教、文武兼尚,數百年來人才輩出,科甲聯第的歷史榮光。

  據記載,皇思揚古圍村鼎盛時期可謂“書香滿城”,村中子弟考取了20多位進士、舉人,官居二品至六品。蕭鳳來家族在歸善縣也是一方望族,其兄弟及子孫后輩有近10人中舉人,蕭運開、蕭鳳來、蕭憲章時任品官,族中多人誥授將軍、都尉。此外,村中還走出了蕭志君、楊秉智、許石泰等一批賢人名士。


精美民宿入駐傳統古村

  盤活古村

  精美民宿入駐,修舊如舊盤活“古資產”

  記者留意到,皇思揚古圍村的一角,部分老舊建筑經過加固重修,被改造成了精美的民宿,名為“關西學堂民宿”。走訪一番,只見民宿內書房茶室一應俱全,內部設計保留了獨特的嶺南建筑元素。

  “皇思揚古圍村歷史悠久,希望在打造特色民宿的過程中,基于保護古建筑的基本原則,讓古村古建筑所承載的歷史人文屬性能夠得到保護和延續!痹撁袼抻嘘P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將老建筑改造成民宿時,主要依據古圍村的文化特征,為每個房間設計了不同的特色主題。例如,有基于清朝狀元的府邸舊址修復的院子套間,也有以漢朝枯石山水為景觀的特色房間,民宿特色元素與古圍村的氛圍渾然一體,讓人流連忘返。

  記者獲悉,目前惠東縣多祝鎮正積極推動皇思揚古圍村保護修繕相關規劃;仕紦P古圍村保護修繕相關城市規劃研究報告指出,該古村是惠東縣保護最完整、最具規模的古民居建筑群,至今保留了農耕社會的歷史環境,維持著宗族結構的村落空間,遺留有大量的傳統民居建筑。

  該研究報告認為,在傳統古村落保護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,“讓文化活起來”已成為傳統古村落文化保護的主題。應深度挖掘皇思揚古圍村的文化資源,分析其在文化傳承保護中面臨的問題,有針對性地提出保護與發展的具體策略,利用“保護修復+旅游開發+村民主體”的模式,來實現古圍村的傳承保護與發展。

  “既要看到歷史文化資源背后蘊藏的致富資本,又要看到民居祠堂、古建筑、古文物背后凝聚的美麗鄉愁,促進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,并探索行之有效的修繕保護模式!苯衲4月,惠州市政協有關負責人在調研皇思揚保護、開發、利用有關情況后提出,保護傳統村落對打造惠州特色古村落旅游名片具有重大意義,古村落新發展要做深做細規劃,堅持保護和開發并舉,做到應保盡保。在保護基礎上,因村制宜,適度開發,凸顯古村落的個性,積極融合古村之美,打造宜居鄉村。

  據介紹,惠東縣多祝鎮接下來將堅持保護為主、合理利用、修舊如舊的原則,讓古村落、傳統文化在保留原有歷史底蘊的同時盤活“古資產”。

皇思揚古圍村一角

  文脈溯源

  村名“皇思揚”或從舊稱“黃沙洋”諧音演變而來

  文/羊城晚報記者 陳麗媛

  皇思揚古圍村坐落于西枝江畔,多年來憑借厚重的歷史人文淵源,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人前來一探究竟。無論是凝聚嶺南建筑精髓的古建民居,還是崇文尚武的家風祖訓,各界對皇思揚古圍村的考究溯源熱情不減,其中不少人則對“皇思揚”這一個獨特村名的來歷倍感興趣。

  綜合各方資料顯示,皇思揚古圍村先后至少經歷了黃沙洋、皇思揚、黃獅三個村名,坊間對于“皇思揚”這一耐人尋味的村名來歷說法頗多,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,“皇思揚”是從“黃沙洋”諧音演變而來。

  據考證,古代地名大都以地理、地貌,或是重要標識為依據,皇思揚古圍村舊時位于西枝江邊一片黃沙地旁邊,故最早被稱為“黃沙洋”。久而久之,“黃沙洋”逐漸諧音演變為“皇思揚”,并被鑲刻在重修于雍正年間的西城門上。據了解,村民保存的家譜和記事簿中,也曾出現“黃獅洋”的提法。

  不過記者走訪發現,當地一些村民對于“皇思揚”村名的來歷不甚熟悉,便從字面意思理解,認為是當時的皇帝寄望蕭氏后人將先祖風范發揚光大,故名皇思揚。

  統籌策劃/羊城晚報記者 馬 勇 陳驍鵬

  文/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麗媛

  

編輯:海晏
上一篇:
丝袜美腿高跟免费AV在线,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最新,一级理论性理论a